【强信心 稳预期 助增长】推进乡村振兴 共享美好生活-云顶国际亚洲唯一官网

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:61120190002

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29-63907152

【强信心 稳预期 助增长】推进乡村振兴 共享美好生活

2024-01-27 09:37:04 来源:陕西日报

0aeb26af217f077eb9784d61fe4fb717.png

夏天的洛南县城关街道八里社区,房屋错落有致,田野生机勃勃,从空中俯瞰,好一幅和美乡村画卷(资料照片)。洛南县委宣传部供图

2023年,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深入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,启动实施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提升”工程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全省上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,让脱贫成果更巩固、农民生活更富足、乡村发展更美好。

进入腊月,乡间年味渐浓。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、干净平坦的柏油村道、蒸蒸日上的富民产业、欢欢喜喜准备过大年的村民……三秦大地满目皆是宜居宜业的幸福生活场景。

陕西始终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重中之重,全省上下正以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为引领,加快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连日来,记者深入洛南县、泾阳县、富县进行采访,了解我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,让农村富起来、美起来、活起来的生动实践。

极品核桃照亮村民致富路

“这种红仁核桃是核桃中的极品,一斤能卖到120元,现在基本上卖断货了。”1月23日10时许,在位于洛南县景村镇八一村的核桃产业基地内,商洛盛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兆斌用铁夹子夹开一个核桃,指着露出的红色果仁说。

50岁的董兆斌是土生土长的洛南县人,长期从事核桃壳生意。一次,他在互联网上搜索核桃相关资料时,了解到美国有一种红仁核桃,营养价值高、资源奇缺、特色鲜明。经过分析,董兆斌预测这种红仁核桃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,便萌生了从美国引种的想法。2015年,他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引进价值60万元的100株红仁核桃嫁接苗,并将其“落户”洛南县。

2018年,董兆斌引进种植的红仁核桃通过了陕西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后来又取得了陕西省林业局颁发的红仁核桃苗木生产经营许可证。目前,董兆斌通过土地流转已建成5个总面积1820余亩的红仁核桃种植园,累计生产红仁核桃嫁接苗80万株,接穗20万根,在商洛市及周边地区已带动群众发展红仁核桃种植3.5万余亩。

位于八一村的1000亩红仁核桃种植园是董兆斌最大的红仁核桃产业基地。“这种核桃树金贵着呢。这样一根枝条就能卖20元。”68岁的八一村村民畅叔良指着核桃树上的枝条告诉记者,他通过在种植基地打零工,一年能赚1万多元。

“核桃成就了我,我也深爱着核桃。我想让更多的人通过核桃增收致富。”董兆斌说,有38位村民长期在公司上班,从事核桃壳加工和核桃仁分拣、包装等工作。除了固定员工,基地季节性用工每年有100多人。临时工人主要在种植基地从事施肥、灌溉、整形修剪、病虫害防控等工作。一年下来,公司支出劳务工资近200万元。

洛南县委办公室驻八一村第一书记刘锋超告诉记者,产业兴旺是强村富民的有效途径。目前,八一村拥有有机肥厂、烟叶专业合作社、红仁核桃种植基地等经济组织。村里80余名剩余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,人均收益超过5000元。

75d2c6bdbf706e75711c755058e1b5f5.png

一月二十三日,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的年味浓了起来。很多村民房屋的大门上都挂着红色的灯笼,一片喜庆祥和的景象。记者 张英摄

人居环境提升改造让村子美起来

进入腊月,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的年味渐渐浓了起来。记者站在村委会门前的广场向四周望去,一条条街道四通八达,一座座民居整齐划一。很多村民房屋的大门上都挂着红色的灯笼,就连柏油马路两旁的树上,也有灯笼点缀其间,一片喜庆祥和的景象。

社树村南邻泾河,东临咸旬高速,关中环线绕村而过。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,社树村近年来通过人居环境整治,聚力发展民宿旅游、打造五美庭院、发展特色产业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

“村子变美了,离不开全村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。”1月23日,社树村党支部副书记张亮告诉记者,村上定期通过义务劳动清扫卫生,在全县率先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处理,2021年荣获省级村庄清洁行动先进村。去年,泾阳县政府投入330万元,将村子里的架空电线全部改造入地。少了乱七八糟的水泥杆子和天空中的“蜘蛛网”,社树村清爽多了,也消除了安全隐患。

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的社树村成为旅游者的向往之地,也吸引一些村民投身文旅产业。脱贫户姚长安就是其中一个。

78岁的姚长安年轻时学得一手好厨艺,尤其擅长泾阳本地菜。起初,由于担心客源少,他并不愿意投资开办农家乐。不过,随着游客逐年变多,在村党支部的支持和鼓励下,姚长安消除了各种顾虑。2022年,一家人把自家房屋和院子稍加改造,购置了厨具、餐具、桌椅,姚长安家的农家乐热热闹闹地营业了。

“农家乐一年就忙四五个月,能挣3万多元。”姚长安说。

当姚长安一家人憧憬新一年的好光景时,10多公里外的泾阳县中张镇金星村村道上,村民王亚军正提着桶,将家里的垃圾倒进村上的垃圾收储箱里。

“这条路以前是水泥路,被大车碾得坑坑洼洼,每逢下雨,基本上就走不成了。现在好了,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出行不便了。”说起村子这几年的变化,王亚军感触最深的就是,去年村里新修的柏油马路。道路两侧隐藏式的排水渠,让村民告别了雨天出行的艰难。

户外寒气逼人,室内暖意融融。来到王亚军家,记者并没有在客厅看到取暖设备。王亚军主动将记者领到一侧的厨房里,指着墙上的壁挂锅炉说:“我们村2020年就通天然气了。现在,村民做饭、取暖、洗澡全部用天然气。告别了煤炭、柴火,村里、家里都干净整洁多了。”

“234”工作法激发乡村自治活力

1月24日9时许,富县茶坊街道马坊村笼罩在一片寒气中。村党支部书记吉志洁站在积雪还未融化的村委会院子里,指着洛河边的大片空地说:“这片地差不多有600亩,是去年利用铁路项目施工方运来的沙土覆盖平整出来的。再过两年,这片地就会成为高产农田。”

90后吉志洁是一名退役军人。3年前当选马坊村党支部书记时,生性耿直、话语不多的他面临一项棘手的任务:给村民做工作,配合西延高铁富县站建设。由于涉及征地拆迁,村民利益关系错综复杂,处理不公正就可能引发矛盾。

如今,西延高铁富县站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,马坊村各项事业蒸蒸日上,村民关系和谐融洽。探究原因,吉志洁提得最多的就是“234”工作法。

作为群众说事、法官说法和干部联村“两说一联”工作机制的发源地,近年来,富县利用这项机制解开了一些法律难以解开的“死结”,还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。2022年,富县在“两说一联”工作机制的基础上,创新推广基层社会治理“234”工作法,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。

基层社会治理“234”工作法,即:用好“两说一联”和“乱象治理”两个机制,完善“村规民约”“周碰头月研判”“红黑榜”三项制度,畅通群众“知情、诉求、办事、建议”四条渠道。

“3年来,我们村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,‘234’工作法发挥了重要作用。”吉志洁告诉记者,村委会严格执行重大事项“四议两公开”制度,及时在公示栏公开村党务、村务和账务,消除了群众疑虑,提高了干部威信。此外,该村广泛收集群众在产业发展、乡村治理等方面建议,进行集体研究,并将合理的予以采纳,大大增强了群众参与村上事务的“主人翁”意识。

“洛河边上平整出来的600亩地,就是在村民的建议下实现的。”吉志洁说。

村民送孩子到县城上幼儿园多有不便,在村上建幼儿园便被纳入2024年工作计划;每年几十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分到每个人手里显得“微不足道”,便给每位村民缴纳了农村合疗,为18周岁以上的村民缴纳了养老保险……富县鄜城街道吉子湾社区(村)也是“234”工作法的践行者,在社区党支部书记强高峰看来,只有畅通群众表达诉求、发表意见建议的通道,基层社会治理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。(记者 张英)

责任编辑:瑞瑞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