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中国行丨渭河之桥-云顶国际亚洲唯一官网

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:61120190002

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29-63907152

文化中国行丨渭河之桥

2024-07-08 16:02:36 来源:华商网-华商报

渭水悠悠,流淌着千年情思与岁月沧桑。在渭河818公里的流域里,众多的桥梁,宛如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波澜壮阔的画卷之中,连接两岸,既供人们便利出行,又见证着四季更替,岁月浮沉。

渭河桥下 雨后垂钓者满载而归

2024年7月2日上午8时,渭河临潼段一桥下,正在河边垂钓的老董发现,渭河水不住地上涨,且越来越浑浊;伴随着浑黄的渭水,不时有鱼儿浮出水面,冒着泡泡……

凭着多年的经验,老董判断前一晚渭河上游肯定下了大雨,此刻水汛已抵达了,随着他的鱼竿突然一晃,他紧急收竿,慢慢溜着,就这样,一条大鱼上了钩,等拉出水面,是一条有六七十厘米长的白鲢鱼,重约20斤,让旁边一起的垂钓者也不住称奇:“确实是钓到大鱼了,少见!”

“渭河涨水了,有大鱼!”电话让消息像风一样迅速飘向附近的村子,不时有三三两两提着水桶的、拿着鱼竿的、操着捞网的,赶到渭河桥下。此地渭河转了个小湾,流速放慢,鱼儿也集中,更利于捕捞。

记者站在河边,看到有人用手直接就能捞到三四斤重的鱼,也看到好几个捞到10来斤的大鱼。不少小鱼因为缺氧,在浑黄的河水中行动迟缓,随手就能摸到。

中午时分,气温慢慢升高,钓鱼者们抬着篓子满载而归。

其实,渭河的每个桥,在给人们提供出行便利的同时,桥下又能为人们遮风挡雨,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故事。

渭河,又是附近居民理想的休闲娱乐之地,骑着自行车的、开着汽车的、骑着电动车的,以各种方式聚集于渭河边,或散步、或垂钓、或喝茶、或骑马,甚至,坐在渭河边发个呆,也是一种惬意的休闲方式。

渭河第一桥  灞陵桥见证着历史沧桑

记者实地探访有“渭河第一桥”之称的灞陵桥,看到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的石碑和左宗棠题写的“南谷源长”、于右任题写的“大道之行”等题匾。这座桥,藏着金戈铁马的历史,留下无数文人墨客的宝贵题词。

灞陵桥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城南门外渭河源头之一的清源河上,在渭河上众多的桥梁中独占鳌头,且能被国务院列入重点文物保护,渭河上恐怕也只此一个。这座南北走向、古典纯木卧式悬臂叠梁拱桥,全国独一无二,桥全长40米,高15.4米,宽4.8米,曲跨29.5米,像一道长虹横跨在渭河上。著名建筑大师茅以升在《桥梁史》中对灞陵桥作出高度评价,说它仅次于河北赵州同济桥。

据介绍,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,原为平桥,因“渭水通长安,绕灞陵”而得名灞陵桥。到了1919年,由陇西著名工匠莫如珍掌尺,清源镇柯寨村工匠何遇江、何遇海兄弟主持重修,仿照兰州雷坛河桥的式样对灞陵桥进行了改造,将普通平桥变为纯木悬臂曲拱单孔廊桥。1934年重建时,由单梁变成叠梁,再经画师彩绘,始成现在的纯木悬臂拱桥。1981年列为省重点文物,1984年、1986年进行两次抢救性原样翻修后,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。”

灞陵桥上有屋瓦覆盖,晴天可遮阴,雨天可躲雨。整个桥面由三条木质台阶通道组成。中间比较宽敞,据说是官道,两侧通道比较狭窄,便是寻常百姓的步道。两侧边缘还配有木栏杆,这个设计非常人性化,当你走累时可扶手前行。

如今,作为“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”的灞陵桥,仅供游客参观,为满足市民的日常通行,政府在下游百米处修建了一个石拱桥,灞陵桥附近也成为渭源人休闲娱乐的公园。

秦汉时期   三座古桥连接渭河南北

秦汉时期,渭河西安咸阳段先后架起了中渭桥、东渭桥和西渭桥三座大桥,极大方便了南北交通,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。三桥中以中渭桥修建最早,东渭桥、西渭桥次之。

中渭桥,建于秦国秦昭王时期,位置在今窑店镇南东龙村东150米处。

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卷十九《渭水》:“水上有梁,谓之渭桥,秦制也。亦曰便门桥。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,以象天宫。故《三辅黄图》曰:‘渭水贯都,以象天汉;横桥南度,以法牵牛。南有长乐宫,北有咸阳宫,欲通二宫之间,故造此桥。’”

秦孝公十二年(公元前350年)秦迁都咸阳,随着其发展壮大,都城便向南扩张越过渭河。为了南北往来方便,到了秦昭王(前306—前251年在位)时,便在今窑店镇东龙村南的渭河上架起一座大桥,名曰“横桥”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对横桥进行了扩建。西汉初,因长安城北门正好和横桥相对,故曰“横门”,横桥也被称为“横门桥”。后来修建了东渭桥、西渭桥后,因此桥居中,故称“中渭桥”。

据《秦汉新城历史文化遗存概览》记载:“中渭桥宽6丈,南北长380米,68间,750柱,122梁。”另据《太平寰宇记》记载:“中渭桥董卓烧之,魏文帝更造,刘裕入关中又毁之,后魏重造。”至唐太宗贞观十年(636年),将中渭桥东移十里(今肖家村南)重建,唐宪宗元和十年(816年)八月,因渭水暴涨,中渭桥被冲毁,此后再未重建。

前几年,咸阳市政府在古中渭桥遗址处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,北联泾渭大道、南接草滩八路,为纪念秦汉时修建的“横桥”,故也叫“横桥”。

东渭桥,初建于汉景帝前元五年,再建为唐玄宗开元九年,位置在今西安市高陵区耿镇白家嘴村渭河南岸2.6公里处。

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五十》记载:“顷者每年自江、湖、淮、浙运米百一十万斛至河阴,留四十万斛贮河阴仓,至陕州又留三十万斛贮太原仓,余四十万斛输东渭桥。”

汉景帝前元五年(前152年),为南北往来方便,在今高陵区耿镇白家嘴南的渭河上架起一座大桥,因在横桥之东,故称“东渭桥”。此桥后被大水冲毁,唐玄宗开元九年(721年)在原址重建东渭桥。

目前,考古工作者已将唐中渭桥遗址找到,并有当地农民挖出的碑石为证,现存桥址长548.8米,宽11米,发现木桩22排,计418根,桥基用青石砌成。2001年唐东渭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
西渭桥,始建于汉武帝建元三年,位置在今咸阳市西南9公里的资村西南沙河河道。

唐代诗人杜甫在《兵车行》“爷娘妻子走相送,尘埃不见咸阳桥”中的咸阳桥便是此桥。

汉武帝建元三年(前138年)在今秦都区两寺渡公园南的渭河上架桥,因此桥与长安城便门相对,故名便桥,又因在中渭桥之西,又称“西渭桥”,唐代起此桥便被称为“咸阳桥”,是西汉以来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要道。

唐玄宗天宝十年(765年)安禄山、史思明率部叛乱,叛军攻陷潼关,长安危在旦夕,唐玄宗携杨贵妃一行仓皇西逃,当逃难人马一过咸阳桥后,奸相杨国忠为阻敌追兵,命人将桥拆毁,此后再未重修。

1986年农民在渭河河床挖沙时,偶然发现木质结构桥梁,后经测定年代为2200年左右,时间、地点与大秦帝国时期吻合,且这座桥遗址跨度306米,也可能是大秦帝国贯穿咸阳城与渭河南北的大桥,这也是世界年代最早古桥之一。

汉唐时,王公贵族南去上林苑游玩狩猎,勇士们北去出征、商贾们西出丝绸之路,恐怕都要通过这座“咸阳桥”,这也让其声名远播、名垂青史。

后来修建的咸阳桥(也叫咸阳一号桥),是陕西省干线公路西兰路必经之处,是通向甘肃、新疆的重要通道,也是咸阳市重要的城市桥梁之一。

现在 百座各式大桥林立渭河之上

大约在汉代,中国桥梁的梁桥、浮桥、索桥、拱桥四种基本桥型全部产生,这些桥依据建筑材料、构造形式不同又演化出斜拉桥、混凝土、组合梁斜拉桥、钢斜拉桥、木桥、石桥、砖桥、竹桥、盐桥、冰桥、藤桥、铁桥、苇桥、石柱桥、石墩桥、漫水桥、伸臂式桥、廊桥、风雨桥、竹板桥、石板桥、开合式桥、溜索桥、三边形拱桥、尖拱桥、圆拱桥、联拱桥、实腹拱桥、坦拱桥、徒拱桥、虹桥、渠道桥、曲桥、纤道桥、十字桥,以及栈道、飞阁等几十种。

新中国建立后,随着国民经济发展,为消除渭河天然阻碍,越来越多的桥梁修建在渭河之上。从发源的甘肃渭源鸟鼠山,到汇入黄河的陕西潼关818公里的渭河之上,除了尚存的三两座铁索桥,其余多为公路桥、铁路桥、立交桥和公铁两用桥等功能性大桥,记者粗略统计渭河从东到西共计有沿黄观光路桥、郑西高速铁路桥、西安外环高速渭河大桥、210公路渭河特大桥(在建)、西安地铁10号线大桥(地铁公路两用、在建)、包茂高速渭河大桥、秦汉渭河2号大桥(机场专用高速)、银昆高速千河高架桥、钛谷大桥等近100座,其中陕西段有86座(包括在建的)。

渭河的每一座桥都有其独特的风姿;有的桥,简约古朴,石墩木廊,带着岁月的包浆,仿佛在讲述着往昔的故事。那粗糙的纹理,是时光留下的痕迹,见证了无数人匆匆的脚步和生活的变迁;有的桥,宏伟现代,钢铁架构,桥面宽阔,充满了科技与力量的美感。车辆飞驰其上,犹如现代文明的交响曲。

夜晚,灯光璀璨,桥身被照亮,宛如一条条绚丽的彩带横卧渭河之上。清晨,雾气未散,桥在朦胧中若隐若现,迎接着新一天的曙光。早起的人们穿桥而去,开启一天的忙碌。桥,则默默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。

渭河桥,连接了此岸与彼岸,不仅是交通的通道,更是心灵的纽带,连接了过去与现在,连接了家乡与远方。

渭河桥,水之上,守望岁月流转,见证人间悲欢,目睹城市发展,成为这片土地上永恒的风景,印刻在人们记忆深处。

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/图


责任编辑:瑞瑞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