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:61120190002
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29-63907152
2024-08-09 15:51:14 来源:阳光网-阳光报
阳光讯(记者 邢静涛 实习记者 王义卓)8月9日,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、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。邀请汉中市委副书记、市长王建平,汉中市委常委、常务副市长、组织部部长王利,汉中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郝明森出席。据悉,本次发布会围绕“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、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”主题进行开展。由汉中市委副书记、市长王建平进行相关情况说明。
坚守绿水青山本底,绘就生态城市新画卷
坚决扛牢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”政治责任:实施幸福河湖建设行动,汉江、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,全市优良水体占比100%,2023年度水质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五、全省第一。
坚决当好秦巴生态卫士:始终以最严要求抓好秦岭和巴山生态保护,全市森林覆盖率64%,湿地面积达392.74平方千米。朱鹮、大熊猫、金丝猴、羚牛“秦岭四宝”在汉中和谐共生,我市朱鹮野生种群突破7000只,今年7月,全国首个国家级朱鹮保护研究中心落地汉中。
坚决推进生态系统治理:去年以来,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94.1公顷,创建2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绿色矿山,7个县(区)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。纵深推进“气化汉中”建设,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30天以上,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每立方厘米超过1万个。
聚力特色产业发展,积极培育生态城市新动能
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:狠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,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4个、总量进入全省第一梯队。建成省级创新平台20个,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9家,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37家,转化应用科技成果399项,有力催生了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。
加快建设产业链群:优化产业和生产力布局,坚定不移抓项目、抓招商,全力打造装备制造、现代材料、文化旅游、绿色能源、特色农业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。去年以来,招引产业项目1615个、总投资2662.9亿元,实施延链补链项目454个、总投资2914.3亿元。今年上半年,制造业投资、社会资本投资、工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3.1%、24.3%、23%。
加快发展特色产业:发展壮大粮油、茶叶、食用菌、中药材等主导产业,构建起以特色农产品、有机食品、功能食品等为支撑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体系,建成全国最大的杂交冬油菜制种基地、西北最大的食用菌和生猪生产基地。特别是大力发展非遗特色产业,藤编、羌绣等非遗产品走出国门、畅销海外,带动6万余户群众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。
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,展现生态城市新魅力
加快打造“汉风古韵”的城市名片:坚持城市规划“一张图”、建设“一盘棋”、治理“一张网”,谋划打造了一批文化特色街区,改造老旧小区781个,实施城市提品质补短板项目267个,中心城区新增绿地52万平方米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.8平方米,进一步巩固提升了城市井然有序成效。
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: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扎实开展“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”活动,打造省级示范村84个、市级重点村151个,示范带动乡村全面振兴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,积极打造民宿集群,建成109家民宿,年营业收入6000余万元,每逢节假日民宿一房难求。
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:去年以来,实施城乡建设项目1440个,创建省级县城建设示范县4个,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7个、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3个,我市的青木川、华阳、火烧店等特色小镇成为有名的网红打卡地。
积极传承历史文化,厚植生态城市新优势
强化文物保护利用: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4个,市博物馆创建为国家一级博物馆,去年8月以来全市文博单位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、创历史新高。
强化非遗保护传承:举办陕南民歌节、全省首届传统手工技艺非遗展等活动,建成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,创建国家和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、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(镇、街区)8个、省级非遗工坊9家,羌绣、藤编、漆器等非遗文化传承发展,罐罐茶、麻辣鸡、核桃馍等一批非遗特色美食深受消费者青睐。
强化文旅产业发展:加快推进文旅、康养等业态融合发展,举办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等活动,打造精品旅游线路40余条,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2个、省级旅游度假区(休闲街区)2处,成功举办中国桨板超级联赛(汉中站)等体育赛事活动,全市旅游市场人气火爆,上半年接待游客3165万人次、实现旅游收入199亿元。
强化公共文化建设:去年以来,达标提升431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,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78个,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(镇)5个、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(基地)6个。
不断增进民生福祉,让群众共享生态城市新生活
持续稳就业促增收:去年以来,拓展本地就业岗位18.7万个,城镇新增就业6.5万余人,1.53万名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,扶持创业实体4856个。今年上半年,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.2%。
持续办好民生实事:实施水电气暖网路“六个民心工程”,去年以来,新增天然气用户8.09万户,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惠及36万余名群众,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2000余公里,新建5g基站2038座。建成智能充电桩4362个,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公用充电基础设施乡镇全覆盖。
持续优化公共服务:组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200个,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校达标率居全省前列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全省第一,基层卫生健康发展指数居全省前列。建成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7个,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。
持续守好发展底线: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今年上半年,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.26%。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,夏粮再获丰收。抓实抓细安全生产、防灾减灾、基层治理等工作,有效应对多轮强降雨,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社会大局安全稳定。